我要服务
金融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久广资本 » 金融服务 » 正文

第三方支付江湖暗战:中国银联与支付宝长达七年的王者之战将进入下半场

一个是技术创新的线上巨头,一个是政策加持的线下巨头。在互联网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在第三方支付市场里,支付宝与银联谁将胜出,将验证,在开放市场环境下,技术和政策谁是商业创新的源动力。


2017年末,央行连下两道金牌剑指第三方支付市场,直奔着马云的心脏戳过来。对马老师来说,现在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听话、更顺从。要知道,在这片土地上,商业从来不止商业这么简单。

央行正式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银发〔2017〕296号),并配套印发了《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从业务资质、限额管理、技术规范等各方面对条码支付给出具体要求;12月9日,央行又以“特急”字样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调整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的通知》(银发办【2017】248号)文件,要求到2018年4月,支付机构将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由现在的20%提高至50%。

央行的两道金牌技术性很强,通俗一点讲,央行通过监管手段把第三方支付的入口、大数据、资金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又在市场竞争中,捆绑住了支付宝的手脚,让央行亲生儿子银联能够快速布局线下条码支付市场,进一步在线下入口端卡住支付宝的脖子。

不过,中国二维码之父、聚合支付供应商意锐小白盒创始人王越在接受《新零售百科》采访时表示,“296号文意味着二维码支付将迎来历史一刻,真正继刷卡支付之后成为划时代的主流支付方式。”

在央行对支付宝连下两剂高药性的猛药后,马老师即便体质再好,也会留下后遗症吧?起码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势头会不会收缩一下,等等银联?在新零售市场也不要那么狂飙突进,一家独大,让大家没饭吃?

马化腾说的“物极必反”,可能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阿里一家公司已经强悍到可以在金融和零售两个行业里称王称霸,让监管层和行业里的市场竞争者抱团反对的时候,也就是有形之手要出来拿棍棒打人的时候了。


央行和两个亲儿子的胜利


第一、对央行而言,随着网联平台的建设,央行将能够实施掌控第三方支付平台形成的海量大数据。对于支付宝而言,金融和电商大数据是它的核心竞争优势,大数据开放之后,支付宝相对于其它平台而言,还有什么竞争优势?如果其它平台也能从网联平台调用支付宝大数据,将打击阿里整个生态的发展。目前还不知道网联在大数据应用和保护方面的具体政策,特别是对不同第三方支付平台汇聚到网联平台上的大数据,网联会如何处理。

央行通过备付金监管,将回笼第三方支付账户里的天量沉淀资金。根据央行248号的要求,备付金由20%提升至50%后,第三方支付原本坐地吃息的时代终结。原本在第三方支付平台账号里的资金进入央行的账户,央行手里的钱多了。央行相当于盘活了存量资金。

据公开数据,2016年第三季度时,267家支付机构吸收客户备付金合计已超4600亿元,如果按照50%上交备付金,只意味着有2300亿元进入央行账户。而到目前为止,这一数据规模应该更大。

第二、对央行的小儿子网联而言,能够参与第三方支付形成的收益分成。截至2017年10月15日,接近全部持网络支付牌照的非银行支付机构以及400余家商业银行已与网联平台启动对接。目前还不知道网联的利益分配比例,但银联的标准是7:2:1。

同时,网联正在制订自己的二维码标准,未来将成为第三方支付统一的线下入口,由此卡死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条码支付入口。支付宝就算是只孙猴子,也逃不过网联这座五指山。

第三、对央行的大儿子银联来说,虽然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监管者地位被网联抢走了,但是央妈也没有亏待它,按照本次新规规定的“不得采用交叉补贴、低于成本价格倾销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市场竞争”,“支付机构不得将特约商户资质审核、资金结算、交易处理等重要工作交给外包机构办理”等条款规定,无疑都增加了银联的竞争力。

前条条款意味着,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无法通过营销手段对银联形成竞争优势,同时,银联可以节省大笔的营销费用;后条条款则意味着,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发展线下支付市场需要建立庞大的队伍,增加时间和人力成本,而银联在线下已经有完善的布局,不需要增加这方面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同时,央行新规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向客户提供基于条码技术的付款服务应当取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为实体特约商户和网络特约商户提供条码支付收单服务应当分别取得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和网络支付业务许可”,据公开资料,在目前24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中,支持移动支付的仅48张,支持银行卡收单有61 张,但其中仅37 张能在全国范围展业,同时具备移动支付和银行卡收单业务资质仅28 张,在其中,银联又是拥有牌照最多的公司,其一共持有12张牌照。

 第四、对于银行来说,新规借对动态码和静态码的规定,再一次明确了第三方支付是小额支付的定位,这就意味着,第三方支付再强大也动摇不了银行的地位。

新规规定,对于使用动态条码(如手机上实时生成的条码)进行支付的,风险防范能力根据交易验证方式不同分为A、B、C三级,同一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限额分别为自主约定、5000元、1000元。 而如果风险防范能力达到D级,即使用静态条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不过王越对《新零售百科》表示,296号文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影响不大,“它们已经是非常专业的支付公司了,并且是二维码支付的助理,未来发展上还是占据了更多的先发和原创优势,在人民的情感上,也为它们带来的便利拍手称快,人们更多是看到了中国领先世界的创新而感到振奋。”


央行用7年时间彻底收服支付宝


从2010年开始,老大哥就一直在通过各种政策调整收服支付宝,用“围追堵截”形容并不为过。经过7年时间艰苦努力,老大哥调集全线资源,终于达成政策目的。

最初代表老大哥出阵的银联,奈何银联自己不争气,在市场里被支付宝虐的找不到北,被迫让老大哥调集更多资源迎战。

银联和支付宝原本可以是一个阵营的战友。早在2004年,马云就曾经到位于上海浦东松林路300号的中国银联总部寻求合作,但是遭到银联婉拒,当年12月8日,马云成立了支付宝公司。此后,银联与支付宝在各自的道路上狂奔,2009年,支付宝成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2010年,中国银联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卡机构。当时,正好是第三方支付进入移动支付时代之际,双方的冲突爆发。

事实上,银联是国内最早研究移动支付的公司。早在2005年,银联就开始涉足移动支付领域,当时它力推NFC支付模式,这种模式在日本等海外市场已经很成本。2006年,银联推出了基于金融IC卡芯片的移动支付方案,甚至二维码支付也是最早诞生于银联实验室。

2008年2月,支付宝开始发布移动电子商务战略,推出手机支付业务。2010年10月,支付宝推出国内首个二维码支付技术,2011年7月,支付宝在广州正式发布条码支付应用,这是国内第一个基于条形码的支付方案。同年5月,支付宝获得央行第一张《支付业务许可证》,这张牌照覆盖了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等第三方支付业务类型。

银联也在互联网支付和手机移动支付两条业务线上紧紧追赶支付宝。当年6月,银联与京东合作推出“银联在线支付”和“银联互联网手机支付”,9月又推出“银联手机支付”。但银联已追赶不上支付宝在互联网支付市场的领先脚步,据公开数据,2012年第一季度,支付宝在互联网支付市场的份额达到47.8%。

2013年8月,腾讯推出微信5.0版本,开启了微信二维码支付模式。之后的手机支付竞争就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之间展开。当年11月,支付宝手机支付用户超1亿,“支付宝钱包”用户数达1亿;到12月,支付宝实名认证用户超过3亿;2013年全年,支付宝手机支付完成超过27.8亿笔、金额超过9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

银联在手机支付市场里已经被边缘化。而就在一年前,银联在NFC移动支付标准战役中打败了中国移动,本想以赢者姿态强势进军移动支付市场,但没曾想,两年时间不到,支付宝已经凭借二维码支付确立了在移动支付市场里的竞争优势。

随着支付宝在多场景中的切入,在金融领域触动的利益方越来越多。2014年3月,支付宝与工商银行爆发冲突。工行要求支付宝根据银监会《关于加强电子银行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86号文),要求支付宝将账户信息提交给银行进行验证,但支付宝拒绝。支付宝强大到敢挑战宇宙第一大行,让传统银行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银联和工商银行都无力对抗支付宝,迫使央行参战。通过不断的调整政策,央行优化银联、银行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竞争的队形和姿态,增强传统金融机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

就在支付宝与工商银行爆发冲突的同时,央行向支付宝下发紧急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禁止了支付宝的二维码线下支付活动。

此后,央行又向第三方支付机构下发了《支付机构网络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草案,其中有条款对第三方支付的转账、消费金额等进行限制。

其中,《管理办法》草案第二十五条规定,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金额不得超过1000元,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转账年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个人支付账户单笔消费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同一个人客户所有支付账户消费月累计金额不得超过1万元。超过限额的,应通过客户的银行账户办理。这就是2017年12月央行新规中的A、B、C、D分级最早政策思路。

在央行叫停二维码支付后,银联还是偏执的选择力推NFC模式。2015年,银联推出了“云闪付”支付模式,并认定在未来“云闪付”将引领整个支付行业。(备注:银联用落后的国际NFC13.56MHz技术标准战胜了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先进的2.4GHz标准,注定了NFC模式发展受限。

京东也进一步投靠银联,成为推动NFC模式的主力军之一。2015年9月,京东金融与银联合作推出;2016年,京东与银行、银联合作,探索“白条支付”。

但银联的自以为是遭到市场的教训,在央行叫停二维码支付后,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依然迅猛。2015年三季度,第三方支付公司收单的占比已经达到50.89%,首次超过银行们;2015年,支付宝的份额达到68%,腾讯达到20%,两者战局了88%的市场份额。

在技术浪潮冲击下,央行被迫放开二维码支付市场,但同时又计划在银联之外,针对第三方支付市场成立新的监管机构。2016年4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建设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清算平台的议案”。

当年7月,央行发文确认二维码支付的市场地位,定位于传统线下银行卡支付业务的补充,同时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业召集专题会议,推动二维码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8月3日,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10月,央行正式批复了网联筹建的方案。

在这一年,支付宝的发展速度更加狂飙突进。当年5月,三星移动支付服务Samsung Pay和支付宝正式宣布合作,用户可以在三星手机上通过上滑屏幕的方式快速调出支付宝的支付界面;6月,支付宝与摩纳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付宝第一次与主权国家签订合作协议,摩纳哥成为支付宝进入的第十二欧洲国家爱;支付宝与微信同获香港首批支付牌照;11月1日支付宝入驻苹果AppStore;12月,支付宝与欧洲4家金融服务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致力于为赴海外旅游的中国消费者提供服务。

据公开数据,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数据,2016年非银行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达到54.25万亿元,移动支付方面非银机构完成51.01万亿元,增幅均超过120%。在2016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市场份额合计为91%。

在二维码支付市场份额爆炸式增长的打击下,银联调整身段进入这个市场。2016年11月,银联向所有非金机构发布了《关于商请合作推进银联卡二维码支付产品及相关标准规范的函》,邀请非银行支付机构加入到银联二维码的推进中,但遭到第三方支付机构冷遇,只获得银行机构,这让银联很没有面子。

在支付宝的打击下,为了增加在互联网支付领域的竞争力,银联必须拓展电商应用,因此银联和京东的合作持续深入。2017年1月4日,银联宣布京东金融旗下支付公司正式成为银联收单成员机构,京东的网银在线可以享受银联提供的信息交换、清算、结算、统一授权等服务。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助理总裁胡莹、京东金融首席执行官陈生强,以及16家银行高管共同参与了发布会。据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讲,银联与京东金融基本上实现人员互派的办公。

与此同时,央行另起炉灶的网联也进入正式成立阶段。1月23日,“网联清算有限公司”的名称在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局官网获得批准;3月31日,“网联平台”启动试运行,在此期间来验证网联平台的系统功能、业务规则和风控措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6月30日,网联平台宣布正式启动业务切量,即开始转接清算一般用户实际交易场景的网络支付业务。

网联的成立对银联的打击很大。央行支付司曾公开对媒体说,“第三方支付机构一律都要接入网联,目前不允许接入银联。网联刚起步,支付机构要积极支持网联建设。未来的终极目标是,随着市场各种机制发展成熟后,也有其他的清算组织进场后,才可以自主选择接入某家监管认可的清算组织。”

随着到今年10月底,接近全部持网络支付牌照的非银行支付机构以及400余家商业银行完成与网联对接后,在12月的央行新规中有一段表述为“银行、支付机构,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这就意味着,银联政策理论口径上是具备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清算平台功能的,但在网联平台已成熟的情况下,银联要想从网联手里抢清算业务,可能不现实。

在央行有了网联后,银联在第三方支付领域里只能自求多福了。从今年5月开始,银联开始了对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力。银联商务、快钱、通联、拉卡拉、随行付等60多家收单机构完成改造,加入云闪付二维码;银联二维码升级改造pos机,可以支持主扫聚合模式,支持微信、支付宝的h5页面跳转,未来还将支持其他主流的扫码工具。

意锐小白盒是银联主推的聚合支付工具终端。“目前二维码支付还属于初级阶段,意锐提供硬件解决方案的同时,更是前行在行业标准和用户体验创新的层面上的创新,为二维码支付的中国发展和走向国际铺平道路。”王越表示。

京东是银联最坚定的支持者。6月,京东金融作为银联战略合作伙伴首批加入了银联二维码支付体系;7月19日,京东金融宣布与北京银联推出NFC支付新品京东闪付;京东闪付在业内首次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账号直接纳入银联转接清算网络。

在银联成功拉京东进入自己的清算网络后,7月28日,“网联清算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亿元整,在全部45个股东中,央行下属7家单位共同出资7.6亿持股比例达到37%,支付宝和财付通占股比例都为9.61%,位列第三大股东;京东旗下网银在线以4.71%占比,位列为第四大股东。中国清算支付协会持股比例为3%,银联商务,排在第九位,银联在网联中的话语权颇小。

8月4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与银行原有的直连模式将全部切断,网络支付交易全部通过网联模式转接清算。

银联失去了第三方支付清算平台的资格后,唯一留给它的机会就只剩下移动支付入口。央妈毕竟给它颁发了12张移动支付牌照,就这些牌照资源也价值好几百亿。


银联反攻移动支付线下入口


银联失去了政策给予的坐享其成的好日子后,开始不断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它正由一家传统卡组织转型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式平台型综合支付服务商”。

在2017年,随着新零售概念的落地,移动支付需要抢占越来越多的线下场景,而银联手里拥有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的场景资源,这将成为其在移动支付赛道里逆袭的资源优势。

据公开资料,目前中国银联网络遍布中国城乡,并已延伸至海外160个国家和地区,银联POS机达2000万台规模。而支付宝、微信在二维码支付领域的商户规模大概在200多万家左右,银联拥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在12月的新规中,央行规定“支付机构不得将特约商户资质审核、资金结算、交易处理等重要工作交给外包机构办理”,事实上就是增加支付宝等第三方机构的线下商户开拓难度,巩固银联的商户优势。而在新规出来钱,支付宝狂撒10亿红包激发线下商户的点击率就是用互联网方式在规避新规规定。

从2017年5月起,银联不断加强与二维码产品、商户、促销、品牌和标准方面发力,全面迎战支付宝。

5月27日,中国银联联合40余家商业银行在北京共同宣布,正式推出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持卡人通过银行APP可实现银联云闪付扫码支付。央行副行长范一飞作了书面致辞,央行支付结算司司长谢众、科技司司长李伟,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秘书长蔡洪波等人出席站台。

6月2日起,银联联合全国范围40个知名商圈约十万家商户,推广银联云闪付挥卡、手机以及扫码支付,优惠力度达到62折。

8月,中国银联总公司和北京分公司在京召开全国银联云闪付合作伙伴大会,与全国各地百余家收单机构、服务商共同探讨二维码支付的未来,在大会上推出银联最新的二维码支付硬件,包括意锐小白盒及旺POS智能机。七夕期间,银联二维码进行了大力度的优惠活动推广。

12月11日,银行业移动支付统一入口“云闪付”APP在京发布,原有“银联钱包”“云闪付”等在内的银联原有各类服务C端用户的APP都将退出市场。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再次为银联站台。银行和手机京东、京东金融、美团、美团外卖、大众点评、快钱、飞凡等互联网公司的超过150个主流APP上线开通银联二维码。近200家主流收单机构及分支机构完成收单侧业务改造及开通,卜蜂莲花、全家便利店、7-Eleven、屈臣氏、万宁、喜士多、罗森等品牌商户已开通受理银联二维码。

银联也不断拓展“云闪付”APP的应用场景。12月27日,银联杀入支付宝大本营,杭州地铁全线开通银联闪付直接进站。 目前,在铁路、全国10万家便利店商超、30多所高校、100多个菜市场、300多个城市水电煤等公共服务行业商户均可使用“云闪付”APP;下一步有望实现各行账户余额查询、交通罚款缴纳等特色“硬场景”落地,并在全国更多地市公交地铁、医院社保、校企园区以及智能停车等各类场景实现应用。

2018年,支付宝与银联必将在争夺场景应用上爆发强烈竞争。马云力推新零售的目的就在于抢占线下场景入口,如果银联垄断了场景入口,对支付宝将是巨大打击。马云对银联的反击也必将在场景入口处开始。但是,支付宝拓展线下场景的手段被央行新规束缚后,马云将怎么出招?

并且,马化腾、刘强东搞的“反阿里联盟”也在线下零售场景里与阿里进行激烈的竞争,马云既要与代表国家意志的银联竞争,又要与代表市场派的腾讯、京东竞争, 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如果马云能够胜出,必将成为市场真正的王者,其地位将无人能够撼动。银联与支付宝的线下战争是2018年最大的看点。

另外,银联还在复制与中国移动的NFC标准战役手法,试图推动其二维码标准成为官方认可的标准,在标准上反超,以实现打击支付宝的目的。

7月5日,银联在担任EMVCo(国际芯片卡及支付技术标准组织)执行委员会轮值主席时,面向全球发布《EMVCo 用户出示二维码模式技术规范 1.0 版》,得到了 Visa、Master card 等国际卡组织的积极响应。而早在5月,中国银联已联合Visa、Mastercard将EMVCo二维码标准作为泰国中央银行向当地金融机构和商户的推荐标准。

而此前,国内条码支付专利主要持有人是阿里。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包括条码支付专利(信息安全处理的方法、处理服务器及处理客户端,专利号CN102761580B)、手机安全支付专利(一种通过电子终端实现安全支付的方法和装置专利号CN103164791B)在内的多项挂钩二维码支付的专利信息,“申请(专利权)人”均为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随着网联的成立,关于二维码标准的制定,也许会发生在网联和银联之间。但无论是谁的二维码标准胜出,支付宝都将失去先发优势,将于其它竞争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综合服务
金融服务
 
网站首页 | 久广资本简介 | 久广科技公司介绍 | 久广公共服务平台介绍 | 服务提供商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网站留言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