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服务
信息及数据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信息及数据服务 » 正文

解企业燃眉之急,助企业危中求机……“成都20条”出台半月追踪

 

 战“疫”进入第二阶段后,成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运行,出台了系列政策,让城市逐步恢复活力。2月6日,成都出台《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0条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成都20条”),从持续加大疫情防控力度、支持各类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力度、加大援企稳岗力度、补齐短板加大项目投资力度、着力稳定居民消费发展新经济新业态等六方面入手护航疫情期间经济发展。

        半个多月来成都的城市经济一线,正在发生的三个积极变化↓↓↓

 

● 变化一

 

缓解现金流焦虑,解企业“燃眉之急”

 

“成都20条”出台时间并不算早,但政策覆盖面广,针对性强。一方面突出疫情防控,在确保疫情防控和生活必需品生产流通等关键环节给出具体指导和实打实补助——

对市上确定的参与生活物资保供重点企业,按物流费用、员工防护费用分别给予50%、合计不超过200万元的补贴;对按要求增产转产防疫用品的技改设备投资予以50%补助等。

另一方面,突出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以疫情防控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加强物联网、工业互联网、5G网络、云计算平台、城市智控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等。
         政策尤其看到了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秩序的“梗阻”——

  现金流压力,并精准施策缓解企业焦虑,使其轻装上阵。

疫情之下,于中小企业而言,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链条是,没有流动资金——企业无法招工创收——企业“空转”加重资金负担——企业倒闭、失业上升。防止现金流断裂,“20条政策措施”给出了清晰的路线,一是减少经营成本,二是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力度。

减少经营成本方面——

 除了与其它城市类似的免租金政策外,成都提出降低企业用水用能方面的运营负担,鼓励水、电、气、网络等经营企业对困难企业缓收相关费用,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住宿业单位2020年2、3月份用气用水价格,按现行政策90%结算。数据显示,截至2月18日,成都已成功受理217起疫情期间减负水价申报需求。

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力度,是“成都20条”着墨最重之处,成都通过政策支持撬动金融机构力量,为企业解“燃眉之急”——

  两周前,成都一家生产消毒液次氯酸钠的企业,通过中国农业银行成都总府支行开辟的信贷绿色通道,仅用2天就成功授信1亿元资金,这在以往可能需要2个月时间;

      浦发银行、上海银行联合为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承销发行规模为8亿元的融资券,这是全国医药企业首单疫情防控债,募集资金将用于研发、采购、生产抗击新冠肺炎的医疗物资……

      在政策出台的半月里,金融机构发放优惠贷款,开辟信贷申请“绿色通道”,企业融资需求得以快速、高效响应。

 

● 变化二

 

两手抓,

新经济着眼防控又为创新提能布局

 

从众多媒体信息中不难看到,科技力量正在不断介入疫情发展,这是财力、人力与社会组织之外的另一股值得期待的战疫合力。

例如,“成都20条”中特别提到激励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并给出了具体补助数额——

  政策措施出台后的第12天,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财政局出台文件,对当中内容进行细化落地,推出“支持防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减免科技型初创企业房租”“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等7条政策措施。政策之下,成都正在加快实施第一批8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技攻关项目。

从现实角度观察,相关药物及设备的研发也正在给大家带来惊喜——

 比如成都瀚辰光翼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团队正在对公司开发的专用于大量样本的核酸检测设备进行内部测试,攻关成功后,这里将开发出世界首款高通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装置,每套系统每天可检测超过2万个样本,适用于疾控中心、独立第三方医检所等机构用于新冠病毒潜在感染者的大规模筛查。

关于科技战“疫”,成都显然还有现实之外的未来角度考量。科技战“疫”在检验过去多年科技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在为行业趋势给出信号。


        疫情期间,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相关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热门领域。成都作为全国新经济发展的主要策源地,此番在政策引导上亮点频频。“成都20条”提出——

重点围绕互联网医疗、智慧康养、远程办公、虚拟社交、网络游戏、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发布疫情防控产品(服务)新经济企业能力清单。国研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认为,在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的背景下,成都专门发布新经济企业疫情防控能力清单,称得上响应迅速和措施得力。

可以看到,成都正在做的是,培育新经济业态和消费新热点,打造经济新增长点;推进科技创新攻坚,加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其最终指向是,围绕“创新提能年”主题,用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变化三
 

在防控为先的基础上做好复工复产

 

如何做到既“防控疫情”又“恢复生产”,是当前众多城市所面临的问题。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多座城市的解决之道是实行复工备案制。成都也不例外。

“成都20条”提到建立复工备案制度,分类确定复工条件标准。值得细细推敲的是,成都对工业企业复工是更加柔性的管理。成都市经信局局长陈志勇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成都不划定时间线,不强制企业开工;但如果要开工,则要在满足要求、在当地行业主管部门和卫生行业部门的指导和确认下,提出复工的要求,符合要求的将有序安排,逐步恢复生产企业。

一边是工业企业有序复产,另一边,“20条政策措施”也在积极保障重点项目建设

跟其他近期复工的重点项目不同,天府大道北延线(成德大道北延线)项目三环路至围城路段工程一标段属于新开工的项目。即便如此,该项目也需网上申报复工,核查通过之后才能动工。“20条政策措施”明确提到了——

      实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将重点工程建设单位人员疫情防控、生活物资保障、施工物资供应等工作纳入重点保供范围,协调解决市政配套、水电接入、资金落实等问题,以此保障重点项目建设。

“严格”之外,是真金白银的保障措施——3天前,又一支持政策出台,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会同成都市发改委提供融资总量480亿元资金,支持重大项目,重点就是成都2020年续建和年底前开工的重大基础设施及民生补短板项目建设,确保有效投资平稳增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实保障。

记者注意到,这些重点几乎是城市“稳增长”支撑,既有天府国际机场、长江大保护、东部新区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也有应急医疗救助设施、公共卫生建设、防灾减灾等民生补短板项目;甚至,“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供应链+”等产业项目也在“点名”支持之列。

无论是工业企业复工,还是重点项目建设,在防控为先的基础上做好复工复产,保障始终贯穿其中。保障的广度、深度、力度也将直接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据成都日报报道,截至2月22日,全市在建市重点项目(含竣工项目、续建项目及已开工的新开工项目)中,338个项目已复工,复工率为47.9%从复工项目所属行业类别看,先进制造业项目61个,复工率43%;现代服务业项目81个,复工率37.2%;现代农业项目17个,复工率51.5%;新经济项目10个,复工率45.5%;重大基础设施项目81个,复工率55.1%公共服务项目55个,复工率63.2%,其中,“大运会”赛事筹备项目8个,“健康成都”建设项目10个,“优教成都”建设项目21个;生态文明项目33个,复工率58.9%。

截至2月22日,全市恢复生产工业企业10380户,员工68.9万人,复工企业较前一日净增779户,员工净增4.2万人。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3034户,复工率84.1%(按最新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库户数3609户计算);在岗员工47.8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8.5%。
       截至2月22日,全市建筑工地已复工4355个,复工率81.9%,在岗员工53642人。全市涉农重点企业547家,已复工复产437家,占总数79.89%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综合服务
信息及数据服务
 
网站首页 | 久广资本简介 | 久广科技公司介绍 | 久广公共服务平台介绍 | 服务提供商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网站留言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