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服务
信息及数据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信息及数据服务 » 正文

经济运行加快恢复2020年成都GDP增长4.0%

刚刚过去的2020年,成都市经济运行加快恢复,发展态势稳步向好。从成都市统计局获悉,根据市(州)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下同)。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55.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18.5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643.0亿元,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为3.7∶30.6∶65.7。

看三次产业

协同恢复,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回顾2020年,成都三次产业协同恢复,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经济工作组织方式变革,形成“5+5+1”产业体系—14个产业生态圈—66个产业功能区三级协同支撑体系,三次产业复苏进展加快,供给侧活力持续增强。

规上工业12月增速年内最高

工业发展企稳向好。实施“工业稳链补链行动”,有效改善产业链供应链循环。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其中12月当月增长9.4%,为年内最高单月增速。

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增加值增长11.8%,拉动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个百分点。重点企业生产提速,30户工业龙头企业产值增长5.1%,其中6户企业产值增速超30%。企业经营效益显著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5.0%、29.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2.3、30.3个百分点。

服务业对成都市经济增长贡献52.2%

服务业发展逐步恢复。2020年,成都召开成都市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会,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效、增强后劲动能。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对成都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2%。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1—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7%、16.0%、11.6%,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8.0%、37.3%。

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加快,成都农商行顺利回归市、区国企控股,中欧国际交易所西部中心落户成都,实施“三大金融基础工程”,出台“蓉易贷”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特色金融功能区建设,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升至43位,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114.8亿元,同比增长7.7%。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0.6%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种植业生产平稳,202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0.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微降1.9%;粮食总产量227.9万吨,增长0.9%;经济作物产量826.4万吨,增长0.6%。畜牧业生产稳步恢复,随着生猪养殖利好政策的逐步落实,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全年生猪出栏400.4万头,增长8.4%。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25.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万亩。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实施乡村振兴项目424个,完成投资511.8亿元

看三大需求

活力激发,内外循环持续通畅

2020年,成都持续强化项目招引攻坚,实施新消费引领的提振内需行动,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需求侧活力持续激发。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9%

固定资产投资质效提升。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持续回升,同比增长2.9%,增速高于上年1.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6.5%、13.2%。基建领域投入加快,在大运会场馆、天府国际机场、地铁等重大项目带动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3%,增速高于上年8.5个百分点。以5G基站、充电桩为主的新基建项目187个,完成投资超300亿元。民生保障投入持续加强,公共服务投资增长29.8%,连续10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教育、卫生投资增长23.4%、44.5%。

重点区域投资较快增长,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东进”区域完成投资分别增长15.0%、8.4%。为期三个月的项目招引攻坚行动成果显著,签约注册重大项目497个,计划总投资8671亿元,增长57.7%,其中百亿级重大项目28个。

新增首店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消费需求稳步回升。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18.5亿元同比下降2.3%,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4个百分点,当月增速自8月以来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商品零售继续向好,16个限额以上商品门类中,8个门类实现正增长;可穿戴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分别增长164.6%、38.7%。餐饮消费逐步恢复,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增长7.3%,12月份增长17.3%,连续6个月单月两位数增长。新消费形态不断发展,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餐饮收入增长14.5%、219.7%。新增落户首店386家,位居全国第三。

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4%

外贸增长逆势上扬。202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154.2亿元,同比增长22.4%。其中,出口总额4106.8亿元,增长23.7%;进口总额3047.4亿元,增长20.7%。

加工贸易持续增长,以加工贸易方式实现进出口总额5031.6亿元,增长25.8%。外贸商品结构持续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总额3384.3亿元,增长33.6%,占出口总额的82.4%。“一带一路”合作持续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进出口总额2226.6亿元,增长29.9%;对欧盟、东盟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0.1%、20.0%。保税贸易增势良好,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5491.7亿元,增长26.8%,贸易总额稳居全国同类保税区首位。自贸试验区改革纵深推进,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注册资本数,均在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排名第一。

看创新生态

营商环境优化,高质量发展势能积蓄

2020年,成都积极抢抓城市发展机遇,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创新生态为关键举措,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企业开办时间缩至0.5个工作日内

出台实施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政策,积极打造“蓉易办”政务服务品牌,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减税降费成效显著,1—11月新增减税降费229.7亿元,惠及纳税与缴费人48.3万户次,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13.3亿元;全年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353.3亿元。现有境内外上市(含过会)公司122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97家,新增上市公司19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拓宽企业开办便企项目,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应用,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0.5个工作日以内,新登记市场主体61.8万户,增长15.6%。

成都市新经济企业达45.8万户

新经济新动能增势蓄力,深入推进新经济“双百工程”和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已累计培育224家双百企业,1318家新经济梯度企业,举办10场“场景营城产品赋能”双千发布会,吸引社会资本超过600亿元。全市新经济企业注册数共计45.8万户,成都已成为“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之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以“两区一城”为主要载体优化西部(成都)科学城“一区四核”布局,成都超算中心建成投运,新增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62家,累计突破250家,其中国家级“双创”载体达7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600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

看开放格局

厚植新优势,国际门户枢纽地位持续提升

2020年,成都以开放发展厚植新优势,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亚蓉欧立体大通道体系基本形成,对外交往中心加快建设,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显著提升。

国际航线规模稳居中西部第一

城市枢纽能级不断提升。国际航空大通道持续拓展,开通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130条,其中定期直飞航线79条,新开通6条,国际航线规模稳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4074.2万人次,居全国机场第二;起降架次量和总客运航班数均居全球机场第八。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获批设立省级经开区,国际班列开行4317列,同比增长35.5%;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近5000列,历年累计开行量达14000列,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的40%。

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05家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成都对外交往持续深化,外国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达到20家,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104个,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05家。外资招引持续加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99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504.2亿元,新批或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外资项目112个。四川天府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之一。对外开放程度更深,境外投资已分布在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去”企业数增长8.9%,经济外向度达40.4%,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看重大战略

深化成渝合作,唱好“双城记”

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成都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以“主干”担当深化成渝合作,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高标准建设成都东部新区,为唱好“双城记”蓄势提能。

过去这一年里,成渝合作全面加强。深入落实川渝党政联席会议部署,编制推动成渝全面深化合作工作方案。合力建设便捷交通网络,成达万高铁开工建设,成渝客专提速运营,成渝中线高铁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成渝正式进入1小时交通圈,公交轨道实现“一码通乘”。协同建强现代产业体系,合力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共建西部科学城,共同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世界产业集群。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走深走实。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成资S3线建设启动,开工建设蒲丹路、货运大道等14个“断头路”项目。共建金融统一开放市场,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分支机构全覆盖德眉资3市,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60亿元。创新资源要素交易机制,成都农交所以“合资共建”模式在3市分别建立子公司,累计成交项目3121宗、交易金额56.31亿元。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德眉资200余所学校与成都学校结对共建,四川大学眉山校区、电子科大成都学院什邡校区加快建设。

东部新区建设顺利起步。东部新区成为省级新区,新区形成规划一张图平台,完成城市风貌、蓝绿空间、综合交通、智慧城市、大地景观等23个专项规划编制。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建成试飞,配套轨道交通线路开通运营,成功签约重大产业项目22个,全区在建项目141个,计划总投资1971.8亿元。

看民生福祉

城市品质提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创新公共服务组织和供给方式,打响“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品牌,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2020年,城市绿道建设持续推进,新建天府绿道650公里,累计建成4408公里,依托绿道串联生态区26个、绿带47个、公园53个。地表水水质持续向好,地表水断面I—Ⅲ类占比95.4%,较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稳步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0天,优良比例达76.5%,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5.9%、4.7%。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医疗资源供给不断加强,新投用学校(幼儿园)191所、公办学位9.8万个,39.7万名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在蓉入学,新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家。民生保障力度持续提升,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增长8.2%、16.0%。公共交通建设成效显著,新开通运营5条地铁线路,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成为全国轨道交通“第四城”。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93元,比上年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32元,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4∶1。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25.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持续控制在3%以内。连续12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2020年,成都围绕“投资唱主角”工作思路,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千方百计推进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成都市项目投资快速回升、支撑有力。

成都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建立“市领导专班+问题会诊解决专班+项目服务专员”工作机制,确定1000个“一对一”项目服务专员,全覆盖驻点帮扶重点项目建设。

成都市发改委创新性地在三次产业部门和区(市)县设立移交促建专员,开展项目全过程服务,推动招商项目快速落地转化。全年移交签约重大项目共279个,总投资4520.3亿元。其中,156个项目已开工,总投资2381.4亿元。

此外,成都还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持续推进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行“合并审批阶段”“证照分离”等举措,工程项目审批事项由52项精简为33项,中介服务事项由27项精简为23项,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用时分类控制在20至80个工作日内。

成都还通过保障要素,推动项目多投快建。去年,先后实施项目用地全市统筹制度,优先保障省、市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实行租售结合的细分基准地价体系,以差异化土地供应价格精准支持产业项目。全面实行新型产业用地(M0)政策,细分设立科研设计用地类型,探索实行“点状用地”“标准地”模式,精准对接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

在去年为期3个月的项目招引攻坚行动总结会上,成都的“成绩单”很是亮眼——通过实行“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强化“一把手”带队招商,发挥“3+6”全国招商网络优势,共签约注册重大项目497个,计划总投资8671亿元,同比增长57.7%。

2020年成都工业:快速回稳 逐月提速

“去年初,成都工业在全国万亿级城市中实现率先全面复工、率先增速转正、率先恢复正常秩序,交出了一份快速回稳、逐月提速的合格答卷。”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在解读2020年工业数据时表示,一季度狠抓复工复产,2月26日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复工,3月起当月工业增速持续实现正增长;二季度狠抓稳产满产,4月起累计增速持续实现正增长;三季度加力提速,赶超全省工业增速;四季度全力冲刺,12月当月增速(9.4%)创下近3年来最好水平。全年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高于全国(2.8%)、全省(4.5%)。

围绕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成都市启动实施成都市工业稳链补链三年行动,锻长板补短板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聚焦链条上下游,发布企业产品能力和需求清单,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聚焦“薄弱缺”环节,开展项目攻坚,全市425个亿元以上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中,147个项目开工、127个项目竣工投产;聚焦创新发展,抢抓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能源互联网、智能制造新机遇,致力打造“网络+智造”的未来发展新优势。

通过努力,成都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医药健康、新型材料五大先进制造业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全年增长6.5%,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速达到14.4%;高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增加值增速达到11.8%,在成都市规上工业总量中的占比超过36%。成都软件、成德能源装备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全国第8。

工业经济的逐月提速也少不了惠企政策的落地见效。去年,“在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33条’措施等系列政策的基础上,我们还出台《关于扶持小微企业保市场主体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清理偿还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提前完成无分歧欠款清零的目标任务。”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希望、通威、蓝润、科伦4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8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易态科技、菲斯特科技等38家企业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0年成都服务业:提振内需 释放消费潜力

“去年初起,成都第一时间启动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构建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的保供工作机制,全力做好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精准监测各类生活必需品市场情况,有效平抑市场异常波动。”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在解读2020年服务业数据时表示,并同步指导24家保供骨干企业、5000余个零售终端和490余个农贸市场及时复工,拓展采购渠道,加大配送力度,确保市场货足价稳。

消费是经济稳定的核心基础,成都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在“消费”身上,聚焦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升级消费,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围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开展系列提振内需行动,打造8大类消费场景,推进提升交子公园等重点商圈建设,宽窄巷子被评为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新落户首店386家,并发布100个新场景、100个新产品和全国首个疫后新消费地图,培育推出10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位;开展“成都美好生活”系列主题消费、汽车促销和电商直播等活动,实施“成都新消费·用券更实惠”促消费活动。

与此同时,成都大力推进国际美食之都建设,加快建设40个综合美食载体,评选100家特色小店。引人注目的是,2020年成都市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统计数据显示,成都累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22637.49亿元,同比增长2.79%;网络零售额4129.47亿元,同比增长13.39%。

需要强调的是,深入实施稳外资外贸行动,不仅有利于创造更多合作机遇,激发合作潜力,也有利于促进城市服务业水平提升,更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7154.2亿元,同比增长22.4%,占同期四川进出口总值的88.5%。

不仅于此,成都积极推动货物贸易转型升级,持续推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二手汽车出口等试点,积极探索市场采购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首发“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定制班列,获批首批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际商贸城功能区成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从服务贸易入手稳外贸稳外资,大势所趋,成都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开展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获批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综合服务
信息及数据服务
 
网站首页 | 久广资本简介 | 久广科技公司介绍 | 久广公共服务平台介绍 | 服务提供商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网站留言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