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农机发〔2015〕1号),推进我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农机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一)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在农机购置补贴等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有力推动下,在广大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旺盛需求拉动下,我省农机化持续快速发展。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省农机化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日益加快,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约束因素日益加剧,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地板”和市场价格“天花板”挤压矛盾日益凸显。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机集成技术重要作用,推动规模经营,实现节本增效,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破解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各地要立足“十三五”,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要求,以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以现代农业示范县、重点县和粮油主产区为重点区域,以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以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装备,培育壮大农机服务主体,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改善农机化基础设施为重点内容,积极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农机化的新机制。
(三)发展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作物、地形地貌、经济条件、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等因素,优化农机化技术集成,优选适宜的技术路线和装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统筹规划、梯度推进。重点推进水稻、小麦、油菜种植全程机械化;协调推进马铃薯等作物播种、收获机械化。优先选择现代农业示范县、重点县和粮油主产区建设示范点,典型引路,由点及面,整乡整县,逐步推进。
机艺融合、协同发展。以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为载体,以绿色增产的农艺技术为内容,加强农机、农艺等多部门的联合攻关、协同配合,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技术融合。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者为主体,广泛吸引农机生产企业和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等部门参与,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以上,其中小麦、水稻、油菜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机械化高效植保、机械化秸秆处理和机械化烘干处理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在主要农作物优势生产区域内,力争建设30个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
二、把握方向、突破瓶颈
定位水稻、小麦、油菜、马铃薯四大作物,突破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杆处理六大环节,探索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重点巩固精量播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直播、油菜机播机收、马铃薯机收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着力突破高效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薄弱环节。
根据我省主要农作物的区域布局、种植模式和全程机械化特点,结合专家意见,分区域确立各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建议意见(详见附件1)。
三、强化措施,突出重点
(一)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一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重点倾斜。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要重点向产粮大县、制种大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型经营服务主体、粮油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具倾斜。二是推动农机装备升级换代。强化农机科技创新,探索建立农机报废更新制度,探索精准定位、自动导航、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换代。三是突破关键环节机具制约。重点围绕主要农作物制种、耕作、播种、收获、植保、产后初加工等薄弱环节,搭建农业、农机制造、科研等多部门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突破全程机械化所需关键环节机具的瓶颈制约。四是强化农机监管。加强农机推广鉴定,强化证后监管。加强农机维修体系建设。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和隐患排查治理。
(二)积极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优化农机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加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全程机械化的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全程机械化的技术路线、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方案、操作规程及服务方式。加强农机与水、肥、种、药等因素协调作用的机理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农艺标准和作业规范,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有针对性地推广适合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深入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示范区建设,强化农机农艺融合,促进适用技术组合集成,形成分作物、分区域的机械化生产模式,树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以点带面,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三)大力培育农机服务主体。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新机制,采取支持政策优先倾斜、项目任务优先安排、跟踪指导帮扶等措施,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的指导、扶持和服务,促进农机服务主体多元化。鼓励农机服务组织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依法取得农民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托管服务、租赁经营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整合现代农业建设、粮食生产能力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化推进工程等项目资金,实施作业补贴、油料补贴、农资补贴、贷款授信、免费培训等扶持政策,为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深入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加强农机安全教育和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懂管理会经营的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职业经理人,技能突出的农机作业能手和农机维修能手。
(四)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进一步改善农机作业条件。以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导向,通过农机化推进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等项目,改善农机作业条件;二是加快农机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运用。加快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在生产环节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在管理和服务环节积极推广应用农业部“农机直通车·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全省农机化信息平台建设。三是落实农机用地政策。进一步推动《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文件中农机用地政策落地,大力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兴建农机具库棚、烘干场地。
四、加强保障,合力推进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省厅成立四川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任务分工附后),各地也要成立政府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工作机构,强化行政推动。要搞好统筹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落实工作任务,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责任机制。要强化绩效考核,把推进全程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考核内容,纳入目标考核,加强过程监管。
(二)强化政策扶持。要积极争取各级发改、财政、金融等有关部门支持,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资金应向推进行动的实施区域倾斜。要落实有关农机化发展的税费减免措施,强化对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的金融支持和信贷担保服务,积极探索发展大型农机金融租赁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机试验鉴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信息宣传等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确保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顺利实施。
(三)强化技术支撑。省农业厅成立“四川省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名单附后),按作物设立专业小组,由农机化行业和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有关专家组成,开展决策咨询、技术指导、培训交流、验收考核等工作。各地要充分发挥各级推广机构、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校的作用,加强对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的技术指导,制订推广分作物、分区域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四)强化宣传引导。各地要及时总结推进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通过组织召开现场观摩活动、开设网络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集中发布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成果、工作进展等,加强交流和学习借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为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